最后一课都德

2024-10-30 08:05:50 0533笔记

摘要最后一课都德1、点击“金台唱晚”关注。作为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中的代表人物,都德以哀婉深情的笔触刻画了战争中的普通百姓,其中尤以爱国主义经典著作《最后一课》为世人所传颂。2、今天“金台唱晚”微信公众号...

最后一课都德

最后一课都德

1、点击“金台唱晚”关注。作为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中的代表人物,都德以哀婉深情的笔触刻画了战争中的普通百姓,其中尤以爱国主义经典著作《最后一课》为世人所传颂。

2、今天“金台唱晚”微信公众号推送人民日报社国际部高级编辑刘正学《我所推崇的法国作家都德》,分享他的阅读体会。在法国众多流派的作家中,我比较喜欢也最为推崇的是现实主义作家都德。原因很简单,上中学时,读到语文教材中他的著名小说《最后一课》,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语文课本中《最后一课》一文的插画。

3、这是一篇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文章。记得初中语文老师讲《最后一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时,大家听得特别认真。

4、课文讲述普法战争期间,在被普鲁士强行割让的法国领土阿尔萨斯和洛林,法语被禁止教授,一间乡村小学迎来了最后一堂法语课。小学生弗朗士是一个顽皮淘气、经常逃学迟到的孩子,战争对他来说似乎还很遥远。可是,当他迟到进入课堂,老师韩麦尔并没有责备他,而是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他小小的心灵立刻充满了对战争的憎恶和对荒废时光的追悔。韩麦尔从教40年,是一个把毕生精力献于法兰西教育事业的教师,他热爱祖国,认为法兰西语言是世界上最美、最清楚、最严谨的语言。

5、在最后一堂课上,他耐心细致地教授,结束时,他在黑板上尽可能大得写上“法兰西万岁”。韩麦尔老师板书的“法兰西万岁”。

最后一课都德

1、《最后一课》虽以普法战争为题材,但不正面描写战争,而是运用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选择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小学里的一堂课,来表现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和人民的悲痛情感。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以后学校不再教授母语,学生们从此要学习侵略国的语言了。作家把意义重大的战争主题浓缩在日常生活的一个片段里,把一堂小学法语课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仪式高度,这就将普法战争悲剧性的结果表现得异常鲜明,颂扬了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感和反抗侵略的意志。《最后一课》自1912年被首次翻译介绍到中国,此后一个多世纪里,逐渐成为中国家喻户晓、最具群众基础的法国文学名篇之一。

2、它甚至可以作为都德的代名词,作为“爱国主义”的符号,融入中国人的情感之中。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读者通过《最后一课》,懂得了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时,只要保有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掌握了打开监狱的钥匙。

3、《最后一课》部分内容。1962年,我上大学二年级,当时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文学丛书,其中《柏林之围》就是都德著的短篇小说集,《最后一课》成为开卷第一篇。

4、我买下这一集子,至今珍藏着。《柏林之围》也是以1870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叙述了普鲁士军队围攻巴黎期间一个病重老军人的故事,他将巴黎被普鲁士围困的苦难现实与想象中的法军攻克柏林的胜利场景相对照,表现了强烈爱国主义的情感,使小说具有一种悲剧色彩。小说构思新颖、主题明确、语言生动,蕴藏着深刻的意境。

5、同样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左拉以冷静的笔墨来描绘人物和事物,但在都德笔下,文字饱含着泪痕、笑声、怒焰和悲鸣。因为他的许多爱国主义篇章,都是1870年从军后的亲身经历,抒发了他的真情实感。前几年,我收藏了一套摩纳哥1969年发行的纪念都德出版《磨坊文札》100周年的邮票。

  • 版权声明: 本文源自0533笔记 编辑,如本站文章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站长qq 352082832@qq.com,我们会尽快处理。
Copyright © 2017-2023 0533笔记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8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