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郑振铎

2024-10-18 05:53:53 0533笔记

摘要最后一课郑振铎1、这篇文章是一篇小说,写于1873年。“小说”是文体的一种,与诗歌、戏剧、散文并称为“四大文体”,通过典型环境中的情节刻画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生活。2、文题“最后一课”是最后一节法语课,借乡村教师韩麦尔痛别法语课和顽皮小学生小弗郎士的懊悔心理,借惜别乡音,表达深厚的爱国情感。“最后一课”这个标题点明了小说记叙的主要...

最后一课郑振铎

最后一课郑振铎

1、这篇文章是一篇小说,写于1873年。“小说”是文体的一种,与诗歌、戏剧、散文并称为“四大文体”,通过典型环境中的情节刻画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生活。

2、文题“最后一课”是最后一节法语课,借乡村教师韩麦尔痛别法语课和顽皮小学生小弗郎士的懊悔心理,借惜别乡音,表达深厚的爱国情感。“最后一课”这个标题点明了小说记叙的主要内容。课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

3、这是一篇外国小说,又是十九世纪的作品,学生不了解小说背景,很难进入小说的情境中去。而要讲好背景,仅靠自读提示的那些内容是不够的。建议了解有关背景资料。

4、讲课之前,先把这个环节搞扎实了。1、题解:《最后一课》是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弗郎大和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5、2、作者简介: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有:《达拉斯贡的达达兰》、《星期一的故事》、《小福罗蒙》和《大利斯勒》等。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

最后一课郑振铎

1、《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3、时代背景:《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篡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州大陆的势力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1870年7月19日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了阻止南北德意志的统一,巩固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和摆脱政治危机而发动的。

2、结果法军惨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此后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战争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普鲁士由被侵略者变成了侵略者。但法国新的资产阶级政府奉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和约,赔款五十亿法郎,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省割让给普鲁士。从此这两个地区的法国人民沦为亡国奴。

3、这篇课文就是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写的。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4、首先,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有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也就是线索人物。作者写了小弗郎士的逃学、上学经过。

5、通过他的行踪,写到了几个相互关联却彼此分离的场面: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场,镇公所的布告牌,小镇里的学校。没有这样一个人物,这些场面就很难组织为一篇有机的作品。其次,小弗郎士还起到了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阿尔萨斯被割让给普鲁士,阿尔萨斯人不但失去了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还将失去自己朝夕使用的母语。

  • 版权声明: 本文源自0533笔记 编辑,如本站文章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站长qq 352082832@qq.com,我们会尽快处理。
Copyright © 2017-2023 0533笔记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8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