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屈原跳河的故事

2024-10-17 05:14:34 0533笔记

摘要关于端午节屈原跳河的故事1、河泊潭穿越千年等你来。在湖南省岳阳市屈原管理区河泊潭的汨罗江故道河岸,静静的矗立着一块石碑,石碑上刻写着“河泊潭,又名屈潭沉沙港。战国时代爱国诗人屈原,目睹楚国危亡,痛不欲生,遂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日,在此投江殉国。2、”这块厚重的麻石碑为1981年5月由当时的汨罗县人民政府所立。岁月不居,历史的...

关于端午节屈原跳河的故事

关于端午节屈原跳河的故事

1、河泊潭穿越千年等你来。在湖南省岳阳市屈原管理区河泊潭的汨罗江故道河岸,静静的矗立着一块石碑,石碑上刻写着“河泊潭,又名屈潭沉沙港。战国时代爱国诗人屈原,目睹楚国危亡,痛不欲生,遂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日,在此投江殉国。

2、”这块厚重的麻石碑为1981年5月由当时的汨罗县人民政府所立。岁月不居,历史的长河已经悠悠趟过两千多年,生于汨罗江岸,听着端午龙舟的鼓声,父辈们口口相传的屈原故事和端午习俗自小伴我成长,骨子里早已浸润着屈子文化的颜色。汨罗江岸的人们都把自己当做屈子的传人,尤其是河泊潭人,不管走到哪里,血脉中始终喷张着屈子上下求索、奋勇争先的激情。我已记不清我是多少次从河泊潭走过,去寻访屈子庙遗迹和屈原曾经留下的痕迹,脑海里有过多少次屈子在这里怀沙殉国的场景,总有一个挥之不去的疑问始终缭绕在心间。

3、汨罗江253公里,究竟哪里才是屈子忠魂所在。乱世纷争中,屈子何以到这个地方驻足,以至于在汨罗江入洞庭的罗渊自沉报国。带着这些疑问,我和许多本土屈原文化爱好者,对屈子第二次流放足迹和最后沉纱地作了反复研究,并与许多资深屈学专家进行交流。

4、大家一致认为,历史上对屈原的出生地存疑,但对屈原自沉于汨罗江“屈潭,河泊潭,”意见是没有争议的。关于屈原自沉地的最早记载,始于100多年后,汉代长沙太守贾谊过湘水《吊屈原赋》,“侧闻屈原兮。”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而死”。

5、“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馀年,汉有贾生,为长沙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关于端午节屈原跳河的故事

1、400多年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湘水》载:“汨水又西为屈潭,即汨罗渊也。屈原怀沙自沉于此,故渊潭以屈名。”南朝的《荆州记》有“汨水西流注湘,去县三十里,名屈原潭”,还有宋朝胡哲的《重修汨罗庙》、清朝的《一统志》等典籍中关于屈子怀沙汨罗渊的记载较多,都从不同角度诠释了屈子的最后所在。

2、河泊潭古称汨罗渊、屈潭,当地传说,屈原投江始不沉,待衣裤装满泥沙才自沉下去,因此又称此地为沉沙港。屈子沉潭后,历史上慕名前来凭吊的文人除贾谊外,还有司马迁、孟浩然、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等等,都在这里留下千古文章。屈夫子流放汨罗江,在罗子国往西三十里河泊潭岸驻足,到公元前278年白起攻克郢都,在这里生活九年之久,也留下《离骚》、《九歌》、《哀郢》、《怀沙》、《渔父》等等楚辞名篇,文章除忧国忧民外,字里行间也为研究屈子最后自沉河泊潭研究提供了依据。

3、我开始关注河泊潭屈子文化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进入电视台当记者后的事,由于工作原因,不得不重新拾起儿时的记忆,再在后来的兴趣驱动下,开始探究河泊潭的故事。我们家世代居住汨罗江河泊潭边,据我父亲说,我曾祖父是清末的秀才,由于境遇不佳,曾告诫三个儿子不要读书从文,事实上后来只有我爷爷的三弟宋友伦,我们叫他三爹,偷偷传承了其父亲的衣钵,在那个时代算是地方半个文人三爹活到93岁去世,去世前常住屈子庙后面,期间我们有过多次交流,他说他收藏了屈子庙里外全套门联,但这个老顽固不知出于何种想法,说是要在他百年之后,再将他毕生文稿和屈子庙对联传给我。

4、直到他去世后,叔伯们将他的书文手稿用一编织袋装着扔给我,我翻遍了这些东西,也没有找到关于屈子庙对联以及相关有价值的资料。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父亲初中没毕业就回乡当起村干部,他清楚地记得当时征用屈子庙作为地方办公场地,他在屈子庙里办公有两年之久,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屈子庙的外貌和里面布局,在我的请求下,父亲在75岁时凭记忆将屈子庙情况写成文稿给我留存。屈原区老干部黄国华老家就住在屈子庙边上,从小就在屈子庙玩耍长大,我后来在他写的《记忆中的屈子庙》中也印证了父亲记录屈子庙的可靠性。关于汨罗江屈子庙从汉代就有记载,但我们记忆中的屈子庙是同治十二年曾国藩幕僚、平江才子李元度发起筹建的。

5、古时河泊潭位于汨罗江尾闾与湘江、洞庭湖交界处,每年丰水季节,除凤凰山、河泊潭、古罗城、老营田外,都是泱泱水域,也是舟楫往来,十分热闹之处。平江商船在这里大船换小船,小船溯汨罗江而上,直到上游的平江。

  • 版权声明: 本文源自0533笔记 编辑,如本站文章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站长qq 352082832@qq.com,我们会尽快处理。
Copyright © 2017-2023 0533笔记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8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