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君如明烛
思君如明烛
1、欢迎关注“方志四川”。月亮,是中国古代诗人们吟哦最多的意象。其意蕴之丰富、表达之多样、词句之精彩,在诸多意象中可谓是首屈一指的。人们在月亮中寄托了种种不同的情感,而其中最典型、最核心、分量最重者,莫过于思乡怀人。
2、本文就尝试探索这一母题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思乡与怀人,这二者又可以细分,不过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故本文将其统一论述。
3、就怀人而言,多是怀念亲人、爱人,虽说也不乏思念朋友之作,但毕竟不是主流。在先秦时代的诗歌中,“月”与“日”一样,一般还是一种自然事物,虽然令人敬畏,却大多并不具备特殊的美感。两者往往并举,如“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卿云歌》,“日居月诸,照临下土”,《诗经·邶风·日月》,“瞻彼日月,悠悠我思”,《诗经·邶风·雄雉》,“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屈原《九章·涉江》,
4、在这中间,《诗经·陈风·月出》算是一个例外:“月出皎兮”现在一般认为,这首诗是写一位男子,在月下思念恋慕着一位美丽的女子。皎洁的月亮,照在男子的身上,撩起了他的情思。此处的月亮,已经作为诗中唯一的自然界意象,开始起着重要的比兴、烘托作用。到了东汉时期,明月开始进一步显现出独特的价值。
5、《汉乐府·伤歌行》:“昭昭素明月,晖光烛我床。忧人不能寐,耿耿夜何长……感物怀所思,泣涕忽沾裳。”,此篇《玉台新咏》标为魏明帝曹睿所作,可备一说,月光明亮素洁,照在女主人公的床上,使得本就独居忧愁的她更加难以入睡。
思君如明烛
1、她起身徘徊在月下,心中的悲伤无法排遣,想到远方的丈夫,不觉泣涕沾裳。《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2、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3、”这首诗是写游子思念家乡,也可以解释为家中的妻子在思念客居他乡的丈夫。如果是前一种解释,主人公只是希望早日归家,思念故乡与思念家人的感情是糅合在一起的,并未具体明说,还处于一种比较古朴的混沌状态。如果是后一种解释,则不含思念故乡的感情了。如《陈风·月出》一样,月亮也是此诗中唯一的自然意象,在引发离愁的过程中起着绝对的作用。
4、旧题《李陵赠苏武诗》,其实际创作时间应该在东汉末年,:“愿言所相思,日暮不垂帷。明月照高楼,想见馀光辉。”诗人看见高悬的明月,展开了他的幻想:这月光洒布天下,无远弗届,那么总有一部分光辉,也正照耀着我所相思的人吧。
5、这是第一次,诗人想到了月亮同时也在照着对方。这天才般的想象,开启了一扇大门。诗人们从此开始在月光中,越来越多地倾注自己的柔情。魏文帝曹丕《杂诗》:“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