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微草堂笔记翻译,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译文

2024-02-22 08:30:06 0533笔记

摘要阅微草堂笔记翻译目录《阅微草堂笔记》的翻译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译文阅微草堂笔记翻译《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著名学者袁枚所著的一部笔记类著作,主要记录了袁枚日常生活...

阅微草堂笔记翻译,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译文

阅微草堂笔记翻译目录

《阅微草堂笔记》的翻译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译文

阅微草堂笔记翻译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著名学者袁枚所著的一部笔记类著作,主要记录了袁枚日常生活中的见闻和所思所想,内容涉及历史、文学、艺术、哲学、科学等各个领域。

该书共分为12卷,包括“杂谈”、“古今奇闻”、“古今小说”、“古今诗话”、“词话”、“绘画”、“音乐”、“戏曲”、“武术”、“医药”、“天文地理”和“奇器异事”等部分。袁枚在书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对各种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评价,同时也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点评和解析。

《阅微草堂笔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一部文化史的参考书,更是一部文化思想的瑰宝。袁枚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观察,对当时社会的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评价,同时也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点评和解析,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总之,《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博大精深、思想深邃、文化内涵丰富的经典著作,对于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阅微草堂笔记》的翻译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不久,发病死。

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

倾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

或笑之,则歘隐。

次日伺之,复然。

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何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

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

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翻译: 于是他从此抑郁不乐,总是独自在庭阶前散步,一边走一边摇着头自言自语说:“(古人怎么可能会欺骗我呢!)”就这样每天喃喃自语千百遍,就是说这六个字。

不久刘羽冲就抑郁而死了。

  后来每逢风清月白的夜晚,经常会有人看到他的魂魄在墓前的松柏树下,一边摇头一边漫步,侧耳细听,鬼魂说的仍然是这六个字。

有时候听到的人笑他,鬼魂就会马上隐没,第二天再去那里看,还是看到鬼魂那样独步着喃喃自语。

拘泥于古籍的人都有点呆气,但怎么会呆到这个地步呢?

  阿文勤大人曾经教导我说:“满腹都是经书会对事情的判断造成危害,但是一本书也不看,也会对事情的判断造成危害。

下棋的大国手不会废弃古代流传下来的棋谱,但是不会很执着于旧谱;高明的医生不会拘泥于古代流传下来的药方,但是经验里也不会偏离古方。

所以说:‘能够把什么事做得出神入化,主要是看做事的人罢了’。

”又说:“能够教会人做任何事的规范步骤,但不可能让人变得灵巧。

  是这个吗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译文

有个有钱人家偶尔得到两只小狼,(将它们)和家狗混在一起豢养,也和狗相安(无事)。

稍微大了点,还是很驯服。

竟然(就)忘了它是狼。

一天白天躺在客厅里,听到群狗呜呜地发出发怒的叫声,惊醒起来四周看看没有一个人。

再次就枕准备睡觉,狗又像前面一样(吼叫),(他)便假睡来等着(观察情况)。

便(发现)两只狼等到他没有察觉,要咬他的喉咙,狗阻止它们不让(它们)上前。

就杀(狼)取它们的皮。

这事(是)堂侄虞敦说的。

狼子野心,(是)真实(而)没有诬蔑(它们)啊!狼子野心,这样的说法确实是可信的,而不是诬蔑。

表面上假装亲昵,而心里却心怀不轨,更不单单有这么点野心。

野兽有这样的情况不并足以说什么,为什么连人都回这样而延误自身呢?

阅微草堂笔记翻译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

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

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竟然没找到,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

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痕迹。

一个讲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埋在沙里,越沉越深。

沿着河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佩服(它)是正确的道理。

一个老水手听了这话,又笑说:“凡河中落入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

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掉在坑穴里。

像这样冲击,石头再转移。

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

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那么天下的事,只知一方面,不知另一方面的例子很多,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 版权声明: 本文源自0533笔记 编辑,如本站文章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站长qq 352082832@qq.com,我们会尽快处理。
Copyright © 2017-2023 0533笔记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8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