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胡笳救孤城,五年级一曲胡笳救孤城的主要内容
胡笳何处听,孤城遥望中。
落日暮云合,长笛怨悠悠。
。
故人远别久,思绪难拂愁。
烽火连三月,沙场万里游。
。
回首古今路,泪眼望前头。
胡笳为谁哭,孤城独自愁。"。
一曲胡笳救孤城 历史背景
公元307年,刘琨出任并州刺史,进驻晋阳城。
有一次,数万匈奴士兵将晋阳围困住。
刘琨见势不妙,如与敌军硬拼,必然兵败城破,于是一面严密防守,一面修书请求援军。
过了七天援军还未到,城内粮草不济、兵士恐慌万状。
刘琨登上城楼,俯眺城外敌营,冥思苦想对策。
忽然他想起“四面楚歌”的故事,于是下令会吹卷叶胡笳的军士全部到帐下报到,很快组成了一个胡笳乐队,朝着敌营那边吹起了《胡笳五弄》。
他们吹得既哀伤、又凄婉,匈奴兵听了军心骚动。
半夜时分,再次吹起这支乐曲,匈奴兵怀念家乡,皆泣泪而回。
扩展资料
《一曲胡笳救孤城》是沪教版第十册第七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
本单元的训练目标是综合运用已学过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一个历史故事,赞颂了刘琨面对入侵强敌时的勇敢与智慧。
课文脉络清晰,开篇先交待了时代背景,西晋末年,北部边疆很不安宁。
在这种情况下,刘琨驻守晋阳城,勇气可嘉,也为下文智退敌兵做了铺垫。
此战,敌我力量过于悬殊,尽管刘琨沉着指挥,但由于孤立无援,“孤城”晋阳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接着,课文用5个自然段的篇幅,详细描写了刘琨效仿“四面楚歌”之计,用一曲胡笳击退匈奴,救了一座孤城的经过。
本文按照故事的发展为线索,可以尝试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作者更是以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晋阳的荒漠、冷月、山丘和匈奴兵营,抒发刘琨的忧国忧民。
“一首胡笳曲,救了一座孤城,被传为千古佳话。
”课文就此戛然而止,显得简洁传神,既交待了故事的结果,又点了题。
参考资料来源:
五年级一曲胡笳救孤城的主要内容
《一曲胡笳救孤城》记叙了西晋末年,名将刘琨仿效“四面楚歌”之计,用一曲胡笳击退匈奴骑兵,救了一座古城的故事,赞颂了刘琨面对入侵强敌时的勇敢与智慧。
课文开篇先交代了时代背景,西晋末年,北部边疆很不安宁。
接着写匈奴骑兵将晋阳城围了个“水泄不通”,晋阳成了一座“孤城”。
在刘琨沉着指挥下,守城将士“利用有利地势英勇抗击,一次次打退敌人的进攻”。
然后课文用5个自然段详细描写了一天晚上,刘琨登楼巡察,面对冷月、荒漠,由此想起了“四面楚歌”的故事,就让人取来了匈奴人最喜爱的乐器——胡笳,对着匈奴兵营深情吹奏。
刘琨的胡笳曲勾起了匈奴骑兵的思乡情,匈奴将领眼看将士们无心恋战,就连夜撤兵了。
“一首胡笳曲,救了一座孤城,被传为千古佳话。
”课文就此戛然而止,显得简洁传神,既交待了故事的结果,又点了题。
扩展资料
《一曲胡笳救孤城》写法上的特点
1、注重环境描写
故事发生在北部边疆晋阳城,这里是边塞,有“冷月、荒漠、山丘……”,再加上五万匈奴骑兵围城,“孤城”这独特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作者也寓情于景,通过环境渲染守城之艰辛、破敌之艰难。
2、抓住典型事例写人
刘琨以两千人马守住晋阳城,使五万匈奴骑兵主动撤走,这绝非一般的以弱敌强、以少胜多,可谓神奇,刘琨这一被历史尘封的英雄人物形象瞬间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刘琨的智慧不但在其爱国,能够不畏强敌,勇守城池,更在于其有着深厚的音乐素养,从自己啸声在匈奴兵营引发骚动而想到“四面楚歌”的故事,从而计上心头,以一曲胡笳勾发匈奴骑兵思乡之情,促其自动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