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024-10-27 08:24:53 0533笔记

摘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1、【原文】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举一隅③不以三隅反④,则不复⑤也【注释】①愤:指想弄懂而还没有弄懂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充满求知欲时的精神饱满振奋状态、②诽,这里是“悱,ě,”之误,:指想用语言表达什么意思而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言词的状态④反:反过来证明,也就是类...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原文】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举一隅③不以三隅反④,则不复⑤也【注释】①愤:指想弄懂而还没有弄懂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充满求知欲时的精神饱满振奋状态、②诽,这里是“悱,ě,”之误,:指想用语言表达什么意思而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言词的状态④反:反过来证明,也就是类推的意思。⑤复:重复。【译文】孔子说:“不到他想弄懂而弄不懂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说什么而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引导他;告诉他一方,他不能类推其余的三方。也就不再重复告诉他了【读解】这里可以看到孔夫子的教育精神和教育艺术,对于教育他并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很灵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

2、“启发”这个词的两个字就是从这里来的,但前两句并不是不上课的意思,启和发是在课堂之外。我在这里讲课是按部就班的根据孔老夫子的语录一条一条的照本宣科,在佛教寺庙里这叫普讲、普说;而启和发在禅宗里叫入室,叫接机,用孔夫子的话说叫登堂入室,只有登堂入室了你才有资格接受启发。启发现在就叫开眼,把诀窍、窍门教给你。“不愤不启”,就是说你已经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了,有相当的火候了,自己想说又不出来,“愤”是一种向上的,如同皮球胀满了气,一拍就要蹦几丈高的感觉。

3、不过皮球胀满了气,没有人去敲打,没有人去拍,它还是只能在那里静静的呆着,但只要受到外力的作用,定能一跃而起。不愤不启就有这样的味道,禅宗就叫见机,首先要看这个学生到底是什么状况,然后根据他的状况给予适当的启迪方式,再根据他的反映确定解决其问题的方法。就像治病一样,先开一副药,然后根据用药后的反应开第二、第三张方子,才能将病症解决。

4、“不悱不发”,也是这个意思,但我们要看到我们对学问是不是达到了“愤”、“悱”的状态,禅宗里有一句话叫“不疑不悟,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你要想明心见性,对所学的东西,对老师所讲的东西就要敢于怀疑,用马克思的话来说,要怀疑一切。

5、这个怀疑是一种否定,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先要肯定,然后要否定,然后否定之否定,从而达到一种认识的升华。任何事物都要经过一个怀疑、否定的程序,我们现在研究飞机,要搞这样实验那样实验,实验也就是对先前认识的否定,要在各种环境里检测它能不能过关,如果过不了关就重新设计、重新再来。所以要有这样的过程,有“疑”的过程从而达到不疑。而在孔夫子这里,就要有愤和悱,通过这样的精神磨炼和老师的点拨,使学生达到一个质的飞跃。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但是孔夫子又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这也是因材施教,你能不能举一反三,如果你真正融会贯通了,举一反十都可以。

2、一加一等于二,一点五加零点五还是等于二,一加一减一再加一同样等于二,看你怎么变。要善于转变头脑,因为我们的脑袋就是魔术师,可以如万花筒一样一摇就变,关键是你能不能使自己的灵性和对知识的驾驭达到举一反三的火候。有的人死脑筋,教条主义,说一就是一,他不知道可以是二或者三,孔夫子面对这些人已经没有兴趣了,所谓“中下之人不可语上也”、“中上之人方可语上也”,这里也是一样,举一都不可以反三,也就没有必要讲那么多大道理了。特别是形而上的东西,说了你也不懂,还不如学点其他的东西,这也是一种优胜劣汰。

3、孔夫子虽有弟子三千,但贤人也只有七十二,那么其他那两千九百多人干什么去了呢。当然就是属于中人以下了,那七十二位当然属于中上之流,而上上之人也就只有颜渊、曾子那么几位了,所以说“则不复也”,的确是这样的。

4、有的人到我这里来问长问短,自己连一点国学的基础都没有,我和他又有什么好说的呢。面对这样的人我也很累,这样来接待人即使累死我也没办法说明问题,因为根本说不清楚。既然说不清楚,最好是不说,让他自己买本书先回去看看就行了,现在国学的入门普及读物很多,先要有根基,才好与之论道。

  • 版权声明: 本文源自0533笔记 编辑,如本站文章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站长qq 352082832@qq.com,我们会尽快处理。
Copyright © 2017-2023 0533笔记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8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