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王守仁
明朝王守仁
1、1472~1529,明代哲学家。字伯安,自号阳明子,学者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生于明成化八年,1472,卒于明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年1月9日,
2、历任南赣巡抚、江西巡抚、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兼两广总制。青少年时代守仁先祖系琅琊王氏,后徙居山阴,又徙余姚,遂为余姚人。
3、其父王华,成化辛丑进士及第,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守仁自幼聪慧过人11岁时随祖父由水路赴北京,船过镇江金山寺,祖父与宾客饮酒赋诗,正沉吟间,守仁诗已成,从旁赋曰:“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4、”,《年谱》,满座皆惊,让他再赋一首,他随口就说:“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于天,还见山小月更阔。”,《年谱》,两诗的共同特点是视角新奇,构思巧妙,对于11岁的少年确是难能可贵。
5、少年守仁性格豪迈不羁。他多方面探索人生的道路。
明朝王守仁
1、当时社会上儒释道思想广泛传播,三教对他都有深刻影响。他生长在官宦之家,从父亲、祖父那里接受儒家教育,从小有做圣贤的念头。12岁时曾问塾师,什么是第一等事业。塾师说,只有读书中状元啊。
2、守仁说:“那恐怕不是第一等事业,第一等事业应该是学圣贤吧。”15岁时出游居庸关,了解边关的战事,又有心为大将。但是仙家养生之说对他也有吸引力,他17岁到南昌娶亲,结婚那天闲游铁柱官,听了道士养生的理论,就与道士一起静坐修练。
3、岳父派人找他一个通宵,直到第二天早上才把他找到。18岁携夫人诸氏归余姚,路经广信,今江西上饶,顺便拜会吴与弼弟子、江西大儒娄谅。娄为他讲程朱格物之学,告诉他可以通过学习修养达到圣人,这给年轻的守仁留下很深的印象。
4、21岁陪父亲住在北京,读了许多朱熹的书,要亲自实行格物。他与一姓钱的朋友一起,格父亲官署中的竹子,格了7天7夜,不但毫无所获,反而生了病,觉得自己无缘做圣人。
5、27岁时偶读朱熹论读书的文章,认为以前格物的缺点是没有循序致精,于是重又循序渐进地思考,虽然有一定收获,但总觉得理和人心不能统一是个大问题,思来想去没有结果,时间一长旧病复发,更觉得圣人难做,因此心思转向学道、养生。守仁28岁举进士出身,在刑部任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