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邦惊诧论
友邦惊诧论
1、鲁迅的这篇文章写于1913年12月20日至21日。“友邦惊诧”是从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电文上摘引的,加上引号除表示直接引用外,还含有嘲讽和否定的意思。
2、1913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日军侵占了我国东北的黑、吉、辽三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各地爱国学生三次到南京举行请愿活动。国民党政府对学生采取欺骗手段,说要依靠“国联公理之判决”,要学生回去,“安心读书”;后于12月17日竟下令打死打伤学生100多人;为了掩盖罪行,国民党政府竟诬蔑学生,给学生加上了种种罪名,在这种情况下,鲁迅挺身而出,揭露国民党政府卖国投降的罪行,对“友邦惊诧”的谬论进行批驳。
3、从文章的结构方面评析,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道出了请愿的原因“是因为日本占据了辽吉”和“南京政府束手无策”,致使学生们在日兵枪口下被迫“逃散”,“逃散”这一动作描写充分道出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学生没有适合的读书环境及社会环境。
4、“大人老爷们不至于葬送土地”揭露了国民党政府的卖国行径与腐败的丑态,“可怜之至”写出学生们在日兵枪口下无学可上的生活惨景。第二部分,2~7自然段,第二自然段一开头先用“好个‘友邦人士’”开头,表达了作者的愤怒之情。
5、接着用三个“不惊诧”的排比句和一个“惊诧了”以铁的事实作对照,国民党政府所认可的“友邦”不过是侵略中国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同伙,是国民党政府镇压人民的帮凶,是中国人民的死敌。第五自然段针对“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予以批驳,揭露“党国”的真面目:对帝国主义投降,与人民为敌。鲁迅用三个“党国倒愈向一个国”排比句式道出了内心深深的讽刺之情,“失去了东三省谁也不响”揭露了国民党的懦弱与无能。
友邦惊诧论
1、这段最后永远“国下去”是点睛之笔,加引号的永远国下去运用的恰当好处,更具反讽意味。第67“怎样的党国,怎样的友邦”字里行间揭露“党国”与友邦狼狈为奸,互相勾结镇压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罪行。同时又道出了主奴关系,友邦指使党国做伤害百姓及人民的事情,党国一概遵从。
2、第8自然段列举事实,利用数字说话,科学准确的报道报道学生死伤的数字,以及“党国的官员”无恙,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证明强加给学生的罪名纯属捏造,而“国府”对学生进行污蔑,杀戮,才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帮凶。从文章的情感方面评析。鲁迅的此文,字里行间带着深深的愤怒与怨恨、讽刺。在嬉笑怒骂中,针针见血,读起来有让人有荡气回肠的感觉。
3、鲁迅用一句句话语犀利批判,对那个腐败反动的政府的痛恨和斥责在字里行间显露无遗。而国民党政府残害学生的血腥行径也被昭示在天下人面前。从认识水平以及做事方法看,国民党是一群无知和极端的人,他们不能容忍良性价值观,无法和谐相处并用违法和野蛮行径处理问题,对待这些学生的态度更为极端。尽管当时的中国社会混乱不堪,外国列强纷纷欺凌中国,但当今新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增强,国防建设不断提高,国际地位显著提升,
4、新中国不再是备受欺凌的国民党领导下的“软柿子”,而是一只沉睡并已经苏醒的石狮子。在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竞争也十分激烈,我们可以看到自己之所长,同时清醒地认识自己的落后和不足,从别人的经验中吸取营养,从别人的失误中得到警示,壮大和充实自己,避免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