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1、“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重视“以德修身”,又注重“为政以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党员干部提升政德修养具有非常重要的资源价值,立足于新时代,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有利于提升党员领导干部的政德修养。学习“立志高远”以明大德。
3、古人非常重视“立志”,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孔子所言之志乃是内心的理想和志向,即朱熹所说的“心之所之谓之志”。孔子立志以后,即“念念在此而为之不厌矣”。朱熹认为“一切之事皆要立志”“盖学莫先于立志”,阐明了立志对于为学、成人、成才来讲是第一位。
4、明代大儒王阳明也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如果不立志,什么事情也做不成。
5、古人还说:“志之所趋,无远勿届志之所向,无坚不入”意思是说,志存高远的人,再遥远的地方也能达到,再坚固的东西也能突破。“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提升政德修养首先就是要“先立乎其大者”,做好“立志”的功夫,不断增强党性修养。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领导干部而言,党性就是最大的德”“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明大德,就是要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这是领导干部首先要修好的“大德”。新时代的党员领导干部要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2、传承“民为邦本”以守公德。《尚书·五子之歌》中记载:“民可近民为邦本。”意思是说百姓可以亲近,不可以疏远,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只有百姓安居乐业了,国家才能安宁。
3、“民为邦本”既是一种执政理念,也是一种道德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民为邦本”“敬德保民”。孔子所说的仁即有“保民”的意蕴。当子贡问:“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可谓仁乎。
4、”孔子回答:“何事于仁。”(《论语·雍也》)孔子高度肯定了保民爱民的理念,还提出“仁者爱人”的思想。
5、孟子后来将其发展为仁政,提倡大道之行的公德。孟子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孟子·尽心下》)的思想。孟子从孔子“仁者爱人”的道德观出发,论述了“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