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1、罢黜百家。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儒客大家董仲舒向汉武帝提议“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在他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还吸收了当时社会其他各家学派的理论学说,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得到了汉武帝的赞赏。董仲舒还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等学说,这些学说被汉武帝所采纳,董仲舒将儒学正式推到中国社会正统思想的位置,他提出的天人感应等儒家理论,对中国古代社会影响长达两千多年。那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呢。
2、首先,汉初的无为而治政策已经不再适应社会。汉初,刚刚经历过战乱的社会需要恢复发展,统治者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因此,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3、汉高祖不喜欢儒学,在学术思想发展的低潮中,道家的黄老无为思想为汉初统治者所提倡,居于支配地位,各种不问流派的思想家也都乐于称说黄老之言。然而经过文景时期的恢复发展,国家已经富强,汉武帝登基后,力图有一番作为,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
4、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有为的思想理论开始逐渐取代道家无为而为的统治地位。其次,加强皇权已成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汉武帝继位初期,窦太后的权力很大,是黄老之道坚定的信奉者。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刚一继位便采取了当时丞相卫绾的提议,罢免学习法家、纵横家的官员,防止他们扰乱国政。
5、这一举措虽然为后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供了条件,但在当时却遭到了窦太后的反对。由于儒学崛起,朝堂之上,一些崇尚儒学的人开始被重用,当时的御史大夫赵绾,褒扬儒术,贬斥道家,鼓动武帝实行政治改革,甚至建议不向窦太后奏事。窦太后得知后,非常不满,在建元二年,前139,罢逐了赵绾,此外还将同样崇尚儒学的太尉窦婴、丞相田蚡也免了职。
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1、直至建元六年,前135),窦太后崩逝,儒家势力才再度抬头。此时窦太后的势力已瓦解,汉武帝迫切需要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强化专制皇权。因此,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建议:凡是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的各家学说,都要从博士官学中排除出去。
2、汉武帝下旨将不治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一律罢黜,排斥黄老别名百家之言于官学之外,提拔布衣出身的儒生公孙弘为丞相,优礼延揽儒生数百人,还批准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根据成绩高下选拔担任重要职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底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呢。
3、将儒家思想同宗法制绑在一起。在汉初之时,受战争影响,农业生产受到了破坏,亟待恢复发展,“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统治者实行了与民休息的政策,使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然而这种治民之术,既不能解决化民易俗,建立统一观念的问题,也不能使分散的小农经济与政权凝聚为一体,更为有害的是这种放任政策,听凭富贾豪族掠夺民财,兼并土地,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此时汉代统治者也意识到这种清静无为政治已不适应统治的需要了。
4、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是顺应了这一历史发展规律而出现的。鉴于当时社会的状况,以家族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依然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宗法制度依然是巩固统治的思想基础。
5、而在这一点上,其余各家学说都有着不同观点:法家认法不认亲,对宗法制度有否定的一面。墨家主张兼爱,否定等级差别,不利于宗法制度的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