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朱自清
荷塘月色朱自清
1、朱自清是五四时期的散文家、诗人,创作的优秀文学作品数不胜。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春》已经成为中国语文课本的必选之作。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荷塘月色》。在这篇优美的散文中,朱自清借助《荷塘月色》生动地描绘了荷塘中的风景,又借助着这些风景,荷叶、荷花、朦胧的月色表达出自己内心对于自由、对于不被束缚的追求,以及对他所经历的现实深深的不满,但又无可奈何。
2、想要真正了解《荷塘月色》,体会作者在创作背后的意图,与创作时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世人对这篇散文的评价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荷塘月色的创作背景。
3、《荷塘月色》由朱自清创作于1927年的7月,1927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是浓墨重彩的一年,也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激烈交锋的一年,更是无数人流血牺牲的一年。开年初就在汉口爆发了“一三事件”,后来上海工人不止一次地发动武装起义,所幸最终取得了胜利,让工人在社会上也有了话语权。其中最让人感到悲痛的事是,4月6日李大钊同志就义,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4、在这场政变中,国民党对共产党、国民党的左派势力以及革命群众大肆屠杀,陈独秀的儿子陈延年以及他的好朋友李世炎,都在这次政变中牺牲,这场屠杀残杀了共产党和革命群众数万人,这场政变之后,中国大革命从高潮走向失败,国共合作也自此破裂,社会上危机四起、民不聊生。这些是朱自清眼中的现实,而朱自清所经历的,远不是1927年的这些事件,还包括1926年3月18日的“三一八惨案”,在这场惨案中,段祺瑞执政的政府屠杀人民群众。朱自清生存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喜欢文学,与叶圣陶等共同创办了我国新文学史上的第一个诗刊——《诗》月刊,倡导新诗,倡导新思想,倡导白话文写作。
5、他经历的是社会上动荡的时期,是新旧交替的时期,是自由被限制、思想被束缚、灵魂被羁绊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有的人选择随波逐流、有的人选择无所作为,而朱自清选择用诗、用散文、用文学来表达自己的态度、讽刺社会现实、唤醒人民的思想。荷塘月色的内容赏析。在这篇散文中,对荷塘中的荷叶、荷花、荷香以及上空的月色描绘得惟妙惟肖,让人们读起来心旷神怡,仿佛一下亲临池塘,感受到了池塘中这幅美景的美不胜收。叶子好像舞女的裙子,随风摇曳花儿好像明珠,好像星星,又好像美人,在微风的吹拂下,花儿和叶子翩翩起舞,自由地散发着魅力。
荷塘月色朱自清
1、而这番自由和安定正是朱自清所追求的,在这篇散文的开头,作者朱自清写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结合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可以得知,让他心神不定的原因并不是家庭琐事、工作繁重、思亲念友,而是他所处的社会现实,当时整个社会都处在“白色恐怖”之下,这些处于上层的有识之士更是成为国民党的焦点。在这动荡的社会下,他不知道应该去往哪里,就好像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之上一样,每一个选择每一条道路都是未知的,但是他心里知道,如果仅仅故步自封、止步不前、不改变现实,那么这个现实,永远都是黑暗的、自己不喜欢的、憎恶的,但是这世界上的事怎么能过总是如人所愿了呢。人又怎么能像月色下的荷花一样那么自由,那么随心所欲呢。现实束缚着他,他想摆脱却不知如何做起。
2、这就是朱自清老先生内心的矛盾,面对现实的无能为力,未来太迷茫了,正确的方向到底在哪里。虽然内心满腔愁绪,但是月色正好,荷塘风景美妙,荷塘边有一些杨柳,这一番美景,在这寂寥的夜晚只属于朱自清,在这里他的人格是自由的,这也是一个让人放松的地方,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不受世俗的限制,在但是作者也知道这样美妙的风景、身心的放松,在现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都是暂时的,明天所面对的还是黑暗的现实。文章中,作者将他所看到的景色,荷叶、荷花、它们的形状、颜色、味道通过文学艺术的加工,描述得浑然一体,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看到这篇散文我相信大家内心都是平静、享受的。在大多数读者看来,《荷塘月色》给人以美的享受、心灵的宁静,对于这一篇流传度较广的散文,也有很多文学家给出了他们的评价,文学界对于荷塘月色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各有各的说法。
3、比如著名作家余光中认为,《荷塘月色》所运用的比喻修辞手法过于频繁,让文章看起来不太真实,尤其是《荷塘月色》中对于景色的描写,溢美过剩,并且朱自清的比喻都很直白,缺乏想象力,有的比喻甚至读起来不太恰当。这些比喻都是不假思索的明喻,而没有注入自己思想的隐喻。
4、不过孙绍振教授对此却持有相反的态度。他认为,余光中把“隐喻”看得比“明喻”高明,是受了美国创作理论的影响。
5、“隐喻”与“明喻”都是一样的,只要能达到比喻的效果,没有谁比谁更高级。其次,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喜欢用女性意象,而余光中认为,他这样的使用不太高明,甚至还具有反作用,会引起庸俗的联想,这样的比喻非常草率,不能达到传递思想的效果,充其量只是一种华丽的装饰,这样的点评可谓是十分犀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