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的唯美主义
唐诗的唯美主义
1、诗歌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而唐诗可以说是明珠里的明珠。现在我们鉴赏一首诗,通常是有几个标准的:其一是诗应有画面感;其二是有其意境;其三是要与其所处时代存有内在联系。
2、唐代优秀诗歌作品正是符合了这三条标准。作为一代文学的标志,唐诗将中国诗体文学推向了后世难以企及的高度。中国古代诗歌起源很早,各类诗体特别是近体诗至唐代基本发展成熟。
3、在近体诗之前,诗歌的创作主体是王公贵族以及官僚阶层,对于古代社会底层的民众来说,诗歌创作成本过于高昂。当然古体诗中不乏优秀民歌作品,比如《诗经》、汉赋中的一些作品,还有大量乐府民歌,不过这些作品多是经过文人加工才保留下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中有《敕勒歌》这样的优秀作品,而同期南朝的诗歌主要是宫体诗,即宫廷中封建帝王及其臣僚的唱和之作。这些人的生活面非常狭窄,导致其创作题材多集中于宫廷之事,因此宫体诗的脂粉气比较浓郁。
4、南朝著名诗人谢灵运努力将诗歌创作焦点从宫廷转移到自然风光,可谓诗歌史上一大重要变化,后世由是称谢氏为山水诗鼻祖。然而谢灵运在南朝诗史上虽地位高卓,却无法改变南朝诗歌以宫体诗为主的态势。进入隋唐,大一统王朝建立的同时,科举制得以确立。此前汉代的察举制、魏晋的九品中正制等,对于当时社会下层来说,殊少有机会进入上层。
5、隋朝开创科举制,对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具有重大意义,社会下层读书人由此获得晋升阶梯。且由于唐代科举有行卷之风,即把个人诗作呈给高官名士阅览,如获重视或好评,则考生会在科举中获得某些优势,使唐诗创作之于科举而言具有了实际意义,因此唐诗得以大行其道。唐诗的一大特征,就是其初盛中晚的发展历程,与唐王朝的初盛中晚情况非常契合,这种社会环境对诗歌、诗人的影响,便是我们今天讲述的重点。初唐诗歌开始受六朝宫体诗影响,尚存些许绮靡色彩,但这一时期诗歌创作主题已经逐渐脱离宫廷,走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
唐诗的唯美主义
1、这种变化源自当时的社会历史变迁,南朝宫体诗创作的社会基础是创作者受南朝国土面积限制,且当时经济中心尚未完成南移,因此诗歌创作视野受到较大限制;随着唐王朝的崛起,广阔的国土让诗人获得了更大的游走空间,创作视野随之开阔,诗歌亦随之不断拓展边界。这一时期承续宫体诗的是上官仪,其诗作被称为“上官体”,特点是绮错婉媚。初唐时期的代表性诗人则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其作品颇具新气象,不过依旧未摆脱六朝“采丽竞繁”的影响。真正把唐代诗歌从初唐引入盛唐的转折人物是陈子昂,他提倡“汉魏风骨”,以复古为革新,抵制浮靡诗风。
2、之后的沈佺期、宋之问以及“文章四友”——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是五言和七言律诗定型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其时唐王朝国力蒸蒸日上、社会承平,生活在这一时期的诗人们,诗歌创作必然受到这种发展境况的影响。
3、能够反映初唐诗歌境界变化的代表作之一,是王勃的名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首联就是诗人登城楼远望,诗的境界瞬间被推得极为高远。颈联则是传世名句,由于古代交通不便,任何一次远行离别,都有可能是生离死别,但是王勃此诗打破了传统的促狭心态,“海内”是相当广大的区域,到处都有朋友,即便从此相隔天涯,也会息息相通。如此广阔的想象背后,是诗人极为开阔的心胸,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前途充满信心。
5、此诗的盛唐气象已经初具规模。可能有人在朗诵尾联时,会将情感理解为哭哭啼啼,其实王勃并无此意。这首诗彰显出的诗人广阔胸怀,只有后来高适名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可以与之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