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足而知荣辱
衣食足而知荣辱
1、保庶之法,唯有教养二端。衣食足而后礼义兴教。
2、——清·潘杓灿《未信编》。古代地方官员对于百姓的职责,总括起来只有两个字:教养。明清时期指导官员做官的大量官箴书,都强调这一点。
3、汪辉祖在《学治臆说》中有:“司牧之道。”袁守定《图民录》说:“粤稽古盛时教养二字,诚治民之全策。州县为亲民之官,此二字亟应讲求,不可以为迂阔而置之也。
4、”李容《司牧宝鉴》说:“守令之职,不出教养二端古代把地方长官尤其县令叫做“父母官”,其原因就在于那时候认为,地方官员要像父亲一样教民,像母亲一样养民。清朝在共城当过县令的周际华在《民之父母辨》中说:“父之为言矩也,以矩率人,德主于教母之为言牧也,以恩牧人,德主于养惟教养备至者,然后有父之尊”。显然,认为古代地方官员的职责就是“教养”,大家都没有疑问。但是,教和养的优先性问题上,人们的认识并不一致。
5、袁守定认为:“为治以教为本,只随人随事随时随地所谓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陈宏谋在《学仕遗规》中说:“为政之本。”陈宏谋是清朝名臣,封疆大吏,当官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有风行一时的《从政遗规》《学仕遗规》等指导官员士大夫的著作,其思想颇具影响力。
衣食足而知荣辱
1、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古代所谓教养的教,不是今天人们理解的教育,兴办学校,提高文化水平。袁守定说:“夫教非课试之谓,而导迪之使一于善也。”所谓教,就是教化,维护风化,推行纲常礼教,严格按照等级秩序管制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等,还严厉管控所有涉及风化的文学艺术演出和作品。
2、显然,在明清时期,关于教养的优先性争论中,理学家们的主流思想,是以教为先。但如果考察正统儒家思想,这种思想,实际上是对正统儒学的颠覆。让我们看看儒家的论述。
3、子贡问为政,孔子曰:“富之此治国之本也。”先让老百姓富裕,再教育教化,孔子还强调,这是治国之本。孟子说:“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4、”人民生活得到保障,才容易教而为善。荀子说得更清楚:“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故家五亩宅,百亩田,务其业而勿夺其时,所以富之也。
5、立大学,设庠序,修六礼,明十教,所以道之也。诗曰:饮之食之”。孔子、孟子、荀子都一致认为,治理百姓,首先要让他们有饭吃,然后才可推行教化。管子虽然不是儒家,但同样说:“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而到了明清时期,标榜孔门继承人的理学家和官员,却颠覆性地认为推行教化重于发展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