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1、苏州园林:你不知道的秘密。只有进入,才能解密,说到苏州古典园林,最普遍的说法,是“诗情画意”,园林是画,更是诗,画是具象,诗是意象,意象是灵动的,意象就有了故事。
2、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建筑,都有芳名,这些芳名,都是借助于名诗名句而充满诗意,但不单只是充满诗意,常常附丽了或因之而演绎了诸多的历史人文故事。1、拙政园“宜两亭”——“巧于因借,因势制宜”的故事。&;“宜两亭”位于拙政园西花园东南角界墙边假山上,拙政园西花园的波形水廊是很出名的,沿波形水廊南行,南端假山上的这个亭子,亭为六角形,攒尖顶,东面长窗,南、西、北三面筑半墙,上有半窗,内心子为梅花、冰纹图案,俗称“梅花亭”。但亭内题额上分明题的是三个字:宜两亭。
3、面东,隶书,是一位名叫朱煜的书于光绪辛卯年冬,即光绪十七年,1891,朱煜是钱塘人,光绪二年,1876,丙子科举人,十七年书此三字时已是“杭州名流”了。
4、我们知道,拙政园西花园是光绪三年,1877,为张履谦买下,易名“补园”的,原为汪姓宅园,朱煜题“宜两亭”是改名补园13年之后。《补园旧事》把朱煜中举的时间,1876,误为朱煜题额的时间,从而确认宜两亭是汪姓宅园中故物,理由不怎么充分。
5、为什么叫做“宜两”呢。理由很简单,是取唐代诗人白居易诗意“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这是白居易想与元姓朋友,元宗简,结邻而居,先作诗相赠中的两句话。用了“三径”这个典故:西汉末年,王莽专权,兗州刺史蒋诩辞官隐居乡里,“于院中辟三径,唯与求仲、羊仲来往”,因此后人以三径指家园,晋陶渊明《归去来辞》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句,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1、两家为邻,中间种棵杨树,能庇护两家,两家共同欢愉、赏乐的意思。因为这个亭建在西园东围墙,墙东面就是另外一个园——今拙政园中花园,当时属八旗奉直会馆所有,园子已从“吴园”改为原名拙政园,取名“宜两”意思是很明确的:我张家在这东南高墩,假山,上有个亭子,或者说造个亭子,能隔墙观景,也可说我在亭里既可俯瞰西部,西花园,景色,又可饱览园东,今拙政园中部。
2、就是这么一个亭子,因为题了“宜两”,又因为旧时拙政园中、西部经常分作两家,慢慢地就有了这样的传说:据说西花园被汪家卖给张家后,张家对园中建筑等重新予以了修筑与增补。主人发现这东南边围墙处有个高墩,假山,于是准备在此造一座楼房。东面花园,今拙政园中花园,主人听说了。因为高墩上的楼房会破坏他家园子西面的景致。
3、而且,西花园楼房一旦造了,居高临下,人在楼内,那我园中的景色和动静全被你收于眼下了,这显然是一种“侵权”。西部园子主人却不以为然,我在自己园子内造高楼。双方争执不下,最后在朋友的调解下,互相作了让步:西园主人放弃造楼房的计划,改为造一座玲珑的亭子,亭子的高度当然要比楼房低,但形态美观多了,高墩造亭也符合传统造园习惯、赏园习惯。
4、人在亭中仍然可以坐观东面园子景物。而对东园主人而言,西墙外的亭子,也可借来为本园增色,所谓“借景”,何乐不为呢。
5、而取名“宜两”更是暗扣白居易诗意和诗之本事,体现了古代崇尚“和为贵”、“中庸”等哲学理念,又反映了古代造园“巧于因借,因势制宜”的艺术构想。有意思的是,多年前,外地有一家很著名的出版社在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书上,把拙政园的“宜两亭”印成“宜雨亭”,还煞有介事地作了“宜雨”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