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借助字典,认识“横、侧、倾、庐”等5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富有情趣的生活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富有情趣的生活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中蕴含的哲理。
四、教学准备
课件、有关苏轼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他的诗词散文,书法都是一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一首诗题西林壁。(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 同桌互读互查。
3. 指名读课文。
4. 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苏轼由观看庐山而产生的感想)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1. 苏轼观赏庐山,对什么景象最感兴趣?(从正面看,庐山是一道屏障;从侧面看庐山又到了顶峰。)
2.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庐山变化多端,姿态万千)
3. 你能说说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思吗?(从正面看,庐山是一道屏障;从侧面看庐山又到了顶峰,因为庐山变化多端,姿态万千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形态。)
5.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中“不识”“只缘”是什么意思?“此山”指的是什么?“面目”又指的是什么?(“不识”是看不清的意思;“只缘”是因为的意思;“此山”指的是庐山;“面目”指的是它的真面目。)
7. 指导朗读、背诵。
8. 苏轼的这首诗不仅是对庐山的描绘,更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和感悟。他的才情和智慧使我们对生活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验。让我们再次朗读这首诗,感受苏轼的智慧和才情。
题西林壁:苏轼的智慧之作,探索其深意与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苏轼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不仅以其深邃的哲理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吸引了无数读者,更在教育领域中具有极高的价值。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首诗的教学设计,以及如何引导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以故事的形式引入新课,讲述苏轼创作题西林壁的背景和过程。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二、解读诗文
接下来,教师需要对诗文进行详细的解读。带领学生们认读生字词,理解诗文的基本意思。然后,通过分析诗文的修辞手法、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们深入理解诗文的内涵。
三、探究深意
在解读诗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进一步探究诗文的深意。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发言等形式,让学生们积极思考、交流,挖掘诗文背后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四、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们理解诗文的基本意思,掌握诗文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同时引导学生们深入探究诗文的深意,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2. 教学重点:诗文的解读、深意的探究。
3.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们深入探究诗文的深意,挖掘其中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4.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小组合作等。
5.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解读诗文、探究深意、课堂小结等。
6. 作业布置:让学生们背诵题西林壁,并写一篇读后感。
五、课堂小结
以上就是题西林壁的教学设计。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同时也能够在教育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