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欢李煜
相见欢李煜
1、生于七夕,937年8月15日,亡于七夕,978年8月13日,南唐后主李煜生逝的日子太过浪漫,而他的一生太过狼狈。作为“亡国之君”的他,保不住江山,完败;作为“千古词帝”的他,上承花间,下启两宋,却慰藉了万代人心,长生在我们的每一缕愁绪,每一声嗟叹中须臾千年,在某个心烦意乱时刻,你或许会写下“剪不断,理还乱”;在某个黯然神伤时刻,你也禁不住翻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而成熟就是,越来越能读懂他那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2、李煜的《虞美人》,写尽天下人的同悲作者|叶嘉莹。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最能以自然纯真之本性与世人相见的,就是陶渊明和李后主。
3、只是渊明之“真”,是深涉人事之后所得到的一种带着反省节制、闪着哲学智慧之光的“真知”;而后主之“真”,则是无所谓阅历、理念,无所谓反省节制的一己之“真情”。他这一腔真情,如滔滔滚滚的江水,一任其奔腾倾泻而下,绝无堤坝边岸的拘束,更无含敛脉脉的风度,其势乃随物赋形,经蜿蜒之曲涧,即发为动人心弦的潺湲,过峻峭之陡壁,便成为撼人心魄的喧啸。无论亡国之前的享乐,还是亡国之后的悲哀,他都是兴之所至,为所欲为,全无顾忌,情之所至要知道,使一个人有省悟、有思索,使他深刻起来的是人生的劫难和悲哀。
4、假如李后主没有破国亡家的遭遇,没有“一旦归为臣虏”的感受,如果他只是写歌舞宴乐,就算他的手法再高超,效果再美妙,也终究是浅薄狭隘、毫无境界可言的。命运成就了作为艺术家的李后主,他以纯真的赤子之心体认了人世间最大的不幸,他以阅世甚浅的真性情感受了人生最深重的悲哀,这遂使他的词风陡然一变,成为“眼界始大,感慨遂深”“担荷人类罪恶之意”,《人间词话》,的千古词人。而《虞美人》就是此一时期的代表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5、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真正是“奇语劈空而下”,把天下人都一网打尽了。
相见欢李煜
1、破国亡家之痛对于李后主有如一块巨石从天而降,击碎了那一片清静澄澈的赤子的心湖,所产生的震荡,所波及的范围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像“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相见欢》,“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以及这首《虞美人》等,便是这一石激起的千层巨浪。“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一个真理,“往事知多少”也是一个真理,每个人都在这“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永恒无尽中,悲悼“往事知多少”的长逝不返。
2、有人批评这种情绪太消极,其实只有认识到人生的短暂,才能不被眼前的利害得失所牵绊,才能提高精神境界。先有大悲的觉悟,才会有大雄的奋发,天下的道理总是相辅相成的。后主这两句词劈天盖地、突如其来,使宇宙的永恒无尽和人事的短暂无常无情地对立起来,那不假思索润色、脱口而出的“何时了”“知多少”,使古往今来无数担负无常之深悲的人,面对宇宙运转无穷而生出的那一份无可奈何之情。开篇二句所以能写尽天下人之同悲,正因为他深切地感受到了“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悲惨“往事”。
3、苍天明月无知,雕栏玉砌无言,即使它们永恒长在,也永远不解亡国之痛。那曾经在“明月东风”之中,“雕栏玉砌”之下,流连欢乐的有情之人,而今却非当年的神韵光采,早已“朱颜改”矣。历史上的蜀后主刘禅也曾身降曹魏,当有人使蜀国故伎表演以助宴乐时,旁人皆感悲怆,而刘禅却喜笑自若,当问他“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倒是不识时务的李后主“一旦归为臣虏”,成了赵宋的阶下之囚,仍执迷不悟,终日“往事”“故国”“朱颜”地一味“不堪”,结果“太宗闻之,大怒……赐牵机药,毒药,遂被祸云”。
4、纯情任纵的本性使他一旦陷入悲哀,就再也无法自拔了。这首词的前六句,他三度运用对比,以“春花秋月”“小楼东风”“雕栏玉砌”的无情永恒来对比“往事”“故国”“朱颜”的长逝不返。这循环往复的渲染,不由得使你想起他那不顾一切地倾吐宣泄的词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将全部的血泪倾覆而出……李后主写哀愁的任纵奔放,亦如他前首《玉楼春》写欢乐的任纵奔放。
5、唯有能以全身心去享受欢乐的人,才能以全身心去感受悲哀;也唯有能以全身心感受悲哀的人,才能真正探触到宇宙人生的真理与至情,所以这首词,才能从一己遭遇之悲,写尽千古人世无常之痛,而且更表现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江春水向东流”这超越古今、开阔博大的浑厚气象。这种深远博大、滔滔滚滚的意境气象,不仅突破了词写闺阁园亭、伤春怨别的题材拘限,还使其在性质上完成了“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人间词话》,的过渡性转折。这正是作为艺术家的李后主在词史上的成就和贡献。值得玩味的是,这些成就的取得,并非都出自李煜的有心追求,而完全是他纯真、任纵的本性,使这一切成就都本能地达到了极致,这一点才真正是李后主最不可及的过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