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伦的诗歌
拜伦的诗歌
1、“那无可匹敌的开放的鲜花,必定最先凋零1824年4月,乔治·戈登·拜伦死于希腊战场,终年37岁。拜伦的生命是否因为辉煌而注定短暂。
2、他著述颇丰,传世作品既有短诗、叙事长诗又有诗剧,是当之无愧的19世纪浪漫主义运动最有代表性的伟大诗人。歌德赞美他是“19世纪最伟大的天才”,普希金称颂他为“思想界的君王”,罗素甚至把他编进了《西方哲学史》。
3、两百年前人们纪念拜伦,是因为拜伦为了希腊的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一百年前人们纪念拜伦,是因为拜伦自以日本为桥梁经梁启超牵线译介到中国后,便始终和中国的革命解放事业联系在一起,那时候的中国“正需要拜伦那样的富有反抗精神的震雷暴风般的文学,以挽救垂死的人心”。
4、沧海而桑田,今天的我们是否依然要纪念拜伦。今天的我们究竟要怎样纪念拜伦。革命的时势造就了英雄的拜伦。罗素认为“世人坚持将拜伦简单化”,言下之意是拜伦实在不简单。
5、事实上拜伦自身的确矛盾重重。拜伦父系家族是英国贵族世家,“但是不管先人是多么富贵荣耀,出一个败子,就永远损坏了门风”,拜伦继承爵位的叔祖父因为在决斗中杀死了一个人一直遭到邻居们的嫌弃,被称为“邪恶勋爵”;拜伦出身贵族,但年幼时却贫困潦倒,直到10岁继承男爵,贫穷的境况才有所好转;拜伦幼时与母亲相依为命,但母亲常常对他苛责凌辱,母子关系异常紧张;拜伦生得俊俏,无奈天生跛足。
拜伦的诗歌
1、毁誉参半的家族传统,在穷困和富足之间颠簸的成长环境,畸形的亲密关系以及俊美且残疾的自身状况,逐渐形成了拜伦性格中的敏感、自尊、好强、孤傲、反抗、忧郁等特点。就是这样性格矛盾的拜伦,不但将英国的浪漫主义推向一个新的高潮,而且独树一帜,创造了“拜伦式英雄”。也正是这样一个浪漫主义奇才的拜伦,却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先后发表一系列激进言论,在作品中创造一系列反叛人物,使统治阶级大为恼怒,于是借故寻衅,布置圈套,制造“舆论”,最终把他撵出了英伦。“要么我不配留在英伦,要么英伦不值得我再留下去”,1816年4月25日,拜伦昂然不屈地离开了他几乎已经不屑一顾的英国上流社会,他离去了,从此再没有活着回到他的祖国。
2、作为浪漫主义代表的拜伦最重要代表作的《唐璜》竟然是一部讽刺作品,左手讽刺,右手抒情,拜伦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不露痕迹,实在让人称奇。就在世人为如何将拜伦简单化而大伤脑筋的时候,恰逢世界各国革命事业蓬勃发展,于是拜伦意外披上了战袍,以“战神”的形象活跃在世界各国的文学舞台上。1902年11月15日,梁启超在《新小说》杂志第二期上登出拜伦的铜版插图,第一次向国人介绍这位上个世纪初期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图片附有梁启超自己撰写的拜伦生平简介,称其为“英国近世第一诗家也……每读其著作,如亲接其热情,感化力最大矣。
3、拜伦又不特文家也,实为一大豪侠者。当希腊军独立之起,慨然投身以助之。卒于军,年仅三十七”。
4、至情的诗歌成就了独特的拜伦。如果说国际国内的革命环境是拜伦诗作跨越国界成为世界文学并穿越时空成为经典文学的一个条件,是外因,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那么那个能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因又是什么呢。
5、找到了这个内因,就回答了我们开篇提出的今天需不需要以及怎样纪念拜伦的问题。这个内因,归根结底就是“情”,倘若再说得具体一些,就是对自然寄以真情,对人托以深情,对困境报以激情。对自然寄以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