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日行迟
冬至日行迟
1、夏历要比二十四节气出现得早,创制于夏朝,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尽管二十四节气也有产生于商代或周代、早已应运于农业生产实践的说法,但真正纳入历法,则最早出现在创制于西汉早期——即公元前104年颁布的《太初历》。夏历以及二十四节气,是华夏先民最伟大的发明创造。笔者一直认为,它们比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更重要,更为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所迫切需求和广泛需要,因而更具有原创价值、实用价值、普世价值、文化价值,以及“匪今斯今,振古如兹”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恒久历史意义,它带给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亿万兆民深广而绵长的福泽,怎样评价都不过分。
2、二十四节气中的节气,有的只是一个节气,有的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前者如春分、夏至、白露、大雪等,后者如清明与冬至。冬至为什么会成为一个节日。
3、人们为啥要睡好冬至夜。从冬至这一天开始数九,为何不叫数六、数七、数八或者数十、数十一,而单单叫数九呢。且听笔者一一道来。杜甫《小至》诗云:“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4、”冬至一般在阳历每年12月22日或23日,今年是12月22日,即农历十一月廿九日,5时48分1秒交节。童年时常听母亲说:“一到冬至就‘至’住了。”意思是说,从冬至这一天开始,即由此前的“日缩短,夜加长”,开始渐渐变为“日增长。俗话说:“冬至当日归。
5、”“归”指阳气回归。俗话也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据《岁时记》云:“晋魏宫中,以红线量日影,日添长一线。
冬至日行迟
1、”俗话还说:“过一冬至,长一枣刺;过一腊八,长一杈耙;过一年,长一椽;过一清明。”皆指日影日渐增长。
2、据《太平御览》引《孝经说》云:“斗指子‘至’有三义:一者阴极之至,二者阳气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谓为‘至’。”也就是说,冬至之所以叫“至”,是因为有三个“至”——。一是天地自然之阴气已达极限,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阴气到此已不能再有一丝半毫的增长,即到此为止,走到终极边界,是为一“至”。据明人张岱《夜航船·天文部·时令》讲:“天时长短:每年小满后,累日而进,积三十日为夏至小寒后,累日而进,积三十日为冬至《周礼》注:冬至,日在牵牛,景长一丈二尺;夏至”故俗话说:“冬至夜回头,夏至日回头二是天地自然之阳气从冬至子夜开始萌生,所谓“一阳来复”,是为二“至”。
3、据《大戴礼记·夏小正》云:“十一月……日冬至,阳气至始动,诸向生皆蒙蒙符矣三是讲“南回归线”问题。诸君知道,回归线是太阳每年在地球上直射点来回移动的分界线。每年冬至这一天,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的纬度达到最大,此时正是南半球的盛夏,北半球的严冬。冬至之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并始终在南纬23°26′附近和北纬23°26′附近的两个纬度圈之间周而复始循环移动,因而把这两个纬度圈分别称为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
4、冬至之日,太阳直射到南回归线,是太阳在南半球能够直射到的最远位置,故曰“日行南至”,即到达了最南边的疆界,是为三“至”。把“三至”综括起来,即知冬至由来。俗话说:“冬至入九。
5、”也说:“冬至当天数九,夏至三庚数伏。”清人顾录《清嘉录》有“连冬起九”之说。意即数九是从冬至这一天开始的。